第三百四十七章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(1 / 2)
此时的灌夫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,也没机会向武帝举报田蚡的秘密。
而且没过几日,灌夫就被判以杀头之罪。
窦婴对此非常愧疚,不惜重金恳求田蚡,但田蚡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
窦婴最后只能不顾家人的劝阻,面见汉武帝。武帝认为灌夫酒后失言不足以判死刑,但并未当即下令释放,而是召开了一场辩论会,准备听听大臣的意见。
在辩论期间,窦婴说尽了灌夫的好话,田蚡则把灌夫的家族情况全盘托出,甚至污蔑窦婴和灌夫两人经常密谋不轨之事。
这场辩论最终以各执一词不了了之。但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全被王太后探知。
王太后为了维护田蚡,哭诉自己遭受不敬,并且选择绝食向武帝施加压力。
迫于压力,武帝派人追查灌夫的罪行,最后确定灌夫的家族确实属于地方豪强。而窦婴却在辩论之时说尽了灌夫的优点,这与调查结果有所不符,并且犯有欺君之罪。窦婴因此被逮捕入狱。
当年,汉景帝在临终之前向窦婴颁发过一道遗诏,上面写到:“有不方便的情况,可以直接向皇帝呈报。”
窦婴没有办法,只能让自己的侄子向武帝报告,希望能够凭此见到武帝。结果负责保管档案的官员并未查到这份遗诏,却在窦婴的家中发现了这份遗诏。
但遗诏的盖印却是由窦婴的家臣所为,因此窦婴还被扣上了伪造诏书之罪。至于这份诏书的真实情况并无确切记载。
不久之后,灌夫以及他的家属全被处死。窦婴也因不断的诽谤和诬陷,使得汉武帝下定了将他致死的决心。最终于公元前131年被斩首示众。
不过,窦婴刚死不久,田蚡就突然病倒。重病期间,他的父亲田孺曾向武帝谢罪。他的家人请来阴阳术士进行查看,得出的结论是窦婴和灌夫索命。田蚡最终放弃治疗,不久后也去世了。
“东汉邓禹被称为常败将军,为何能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”
他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,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。通过优秀的战略和政治眼光,他位极人臣,更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。
此人便是有着“长败将军”称号的名臣邓禹。那么,历史中的邓禹究竟是怎样的人物?战绩并不出色的他为何能够位列二十八将之首?
公元25年8月5日,刘秀以汉为国号建立了东汉王朝,并在之后完成了华夏大地的又一次统一。
刘秀之所以能够有此成就,不仅是因为自身的硬核实力和好运,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功不可没。而位于二十八将之首的便是有着“长白将军”之称的高密侯邓禹。
邓禹出生于公元2年,是南阳郡新野县人,即今天的HEN省新野县。13岁时,他在新朝的都城长安学习,也正是在那里,他结识了正在游学京师的刘秀,两人关系非常密切。
王莽执政期间,混乱的政治改革影响到了各个阶层的利益,导致地方豪强和百姓揭竿而起。刘秀因兄长起义而躲避灾祸,邓禹因此和刘秀分隔数年。
后来,天下已经彻底大乱,刘秀号召人马响应兄长的起义,联合绿林军帮助刘玄建立了更始政权。
不久,在着名的昆阳之战中,刘秀大败新军,直接导致了新莽政权的灭亡。一时之间,刘秀的威名响彻天下。
更始帝便让刘秀前往河北招抚其他势力。邓禹听说此事,立即北渡黄河前往叶县,从此正式投奔刘秀,共创天下。
公元25年,此时的刘秀已经脱离了更始政权,并决定趁着赤眉与更始政权交战之机夺取关中。邓禹因此被拜为前将军,引兵西进。
次年正月,他翻过太行山,经过10天的猛攻,大破河东守军。更始帝随即派出10万大军攻打邓禹。
虽然邓禹初战失利,但他并未听取朱鲔的撤离建议,反而仅用三天时间便重整旗鼓。在更始军进攻之时,邓禹趁势猛攻,最终反败为胜,遂定河东。
刘秀随后建立东汉,登基为帝,定都洛阳。24岁的邓禹被封为大司徒。此时,更始政权由于遭受两面打击已经无力抵抗,最终被赤眉消灭。赤眉军则烧杀抢掠并占领了长安。
要论领兵打仗,邓禹的作战水平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其实并不出色,甚至还有一个“长败将军”的称号。当时的赤眉有数十万大军盘踞在长安,而长安在战争的摧残下已经空空如也。
为了补充粮草,赤眉军只能劫掠扶风。
邓禹抓住机会进驻长安,然而离开的赤眉军却被陇右的割据势力击败,再加上冰天雪地,冻死了很多士兵,只能选择再次折返长安。
邓禹因此遭遇了赤眉的背水一战,最终败走撤至高陵。
其实邓禹在失利之前已经犯了很大的错误。在赤眉军刚刚占领长安时,主要任务是烧杀抢掠,补充物资。刘秀曾下旨让邓禹趁机进攻,但邓禹并未听命,直到赤眉撤出之后方才入驻。
此时的长安已经空空如也,根本没有粮草补给。再加上赤眉军与邓禹背水一战,士气和人数方面均占上风。
邓禹在这场战斗中失利,撤至高陵时已是粮草皆无,军中士兵只能依靠野菜充饥。
刘秀见邓禹失利,立即下令让他返回,并嘱咐切勿妄动进兵。然而邓禹自认惭愧,依然多次派出饥饿的士兵攻打赤眉,结果全部战败。之后刘秀派出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。
邓禹执意联合冯异攻打赤眉。当时冯异认为应该诱敌深入,在前后夹击,只有这样方能获胜。